艾丰,著名记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届吴玉章奖金获得者。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已经出版《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思考的笔》《经济述评自析集》等经济、新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著作16部。
衬笔,衬托之笔也。写某事物,不直写某事物,而从该事物的衬托面多下笔墨,反而使该事物更加突出,更加感人,更加易于被人接受。画家罗工柳曾画过一幅井冈红旗的油画,整个画布都涂满了翠绿的油彩,只有中间部位,一抹鲜红,而那红旗更显突出。
衬笔,主要是用人们的主观感受来衬托客观事物。文学作品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新闻作品同样可以把它拿来,为己所用。
高鹗著《老残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是描写白妞说书的: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可以说,这是一段相当精彩的文字。高鹗写白妞的演唱技巧,并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嗓音,唱法,姿态,而是入微地写了她的演唱给人的感觉,这样写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读者容易接受,因为人的感觉是相通的。二是给作者以充分运用自己才能的机会。因为演唱者之妙处,再好,也就是那么一些,而给人的感觉,则是一个广阔天地,即使敞开抒发,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失实。
这种笔法,大都用在写人上。在《西行漫记》中,斯诺是这样描写邓发的:
“他的一头黑油油的浓发下面,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他的青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的笑容……”
在作了一番正面描写之后,他用了衬笔:
“他中等身材,看上去力气不大,所以当他走近过来,突然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时,我没有想到他的手象铁爪子似的那么有力,不禁痛得退缩了一步。我后来注意到,这个人的行动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在那套硬梆梆的制服底下,一点也不失轻巧矫健。”
通过握手时从邓发那里获得的感觉,斯诺把邓的风度刻画得栩栩如生。
衬笔是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中常用的笔法。有些记者是主张用第一人称写新闻作品的,他们认为,用第一人称写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写进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而这些观察和感受,不仅可以增强报道对读者的感染力,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记者们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由于有这个好处,他们甚至主张,不仅通讯、特写、访问记可用第一人称,就是简短的消息,也可以用第一人称。
当然,使用衬笔最多的还是人物访问记这种体裁。
请看邓拓在《访“葡萄常”》这篇作品中怎样用衬笔:
“这五个姑侄姊妹把手工技巧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作成一串串的葡萄比那园子里新摘下来的也差不多,深紫色的薄皮上覆着一层轻霜,柔软的枝干衬着几片绿叶,叫人望见它们嘴里就有酸甜的感觉。”
这最后一句“感觉”,把前面的描写都衬起来了。
再看另一段:
“常桂福年轻的时候没有出嫁,到了三十六岁那一年索性当了尼姑。常桂禄、常桂寿看见姊姊不出嫁,当然也就作同样的打算,还有两个侄女受了姑姑的影响,也都下定了不出嫁的决心。当尼姑的既然不便主持家计,于是常桂禄就不能不作一家之主了。
“这使我不禁联想到中国历代手工业者用一切方法保守技术秘密的许多悲剧,我疑心这个悲剧在常家一直演到如今还没有终场。”
这后一段就是衬笔,通过作者的联想,对常家五个姑侄姊妹的身世经历,作了深刻的注解。而这种解释,靠五位主人公自己是作不到的,只有靠作者“说话”。
记者白夜,是新闻作品多用第一人称写的主张者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是人物专访,大都有“我”字。这给了他用衬笔的方便。
请读:
“我见到了路易·艾黎。一个八十四岁的老人,仿佛一座小山似地移了过来。他五短四粗,鼻高耳大,双颊绯红,白发如雪。在金色的眉毛下,闪烁着浅蓝色的温存的眼光。笑容爽朗而亲切,给人以一种精力充沛的感觉,真是松柏之姿,经霜犹茂。他那双大手,仿佛钳子一般,把我的手紧紧地钳住。”
这是白夜写的《同路易·艾黎对话》中的一段文字,用的是衬笔。“给人以……感觉”那句子,自不必说。开头就说,“仿佛一座小山似地移了过来”,也不是正写,而是衬笔,用采访对象给作者的感受来写采访对象。真人哪有象“小山”的呢?当然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感觉。
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法,新闻写作是应杜绝夸张的。但衬笔这种方法,常常可以获得夸张手法应获得的效果,而又没有违背新闻的不夸大客观事实的原则。
(作者系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特别推荐: |
欢迎您推荐真实有效用户试用以下任意产品,将奖励人民币200元,若推荐用户成为VIP用户,将再次奖励其费用的10%给您! |
联系QQ:1431537992、2558318645,电话:010-62978088 |
一、融媒体阅读中心云(电子报刊发布云平台) |
二、融媒体制作与管理云(全媒体中央厨房处理云) |
三、员工培训与考试云(可定制) |
四、中小学题库与组卷云(可定制) |
五、学生云管理平台 |
六、全作品网上报送与评选系统 |